2006年7月27日星期四

想起一些语录们

午餐时光总是快乐的,公司食堂进步神速,成功实现了从无人问津到排长龙队的转型。

和月儿、helen、day一桌,热烈的讨论起各自的家乡,说到武汉的江和大连的海时,我情绪激烈的说:“不要和江边的人说海里的事!”全桌怔住,哄然大笑。

突然想起来这种生活中的趣事还不少,虽然用文字描述起来多少有点“冷”,但也应该总结一下。

比如helen,某日要去相亲,我八卦的问对方是干什么的,她扭捏的说介绍人讲的小伙子“挺精神的”,我说那不错啊,helen接着说“我估计说男的‘精神’就和说女的‘善良’一样,顶多算是个精神面貌不错”,狂笑。

下午做完了那个分析材料,无聊的用google page做自己的网页,受阿德启发,觉得有这么一个平台记录生活真是不错。可是google page狂难用啊,做得气极败坏,好歹有了点成果。

flickr居然告知我本月的上传空间已经用光,可惜我刚刚燃起来的创作热情……只好等下个月再说了。

8点了,蚊子狂舞,好像已经咬了三个包了。问问那个打算请我吃饭的大哥能不能有点诚意,饿了,撤~

2006年7月26日星期三

我的抓虾之旅

抓虾也有2、3个月了,印象一直很好,生趣盎然的UI设计、收藏分享的理念、不错的反映速度,使之成为我“赖以生存”的RSS聚合工具。

7月17日,抓虾发布了它的用户体验测试志愿者招募启示,我几乎是立刻发了邮件报名参加。

很快得到了反馈,和我联系的是自称“小小虾”的连潇潇同学,在gmail上,往来了10几封邮件,最终敲定了7月25日下班之后,前往抓虾的办公室进行面谈。

天 气微阴,偶有小雨。北京这几天也不知道是怎么了,江南气很重。工作上无事,便和领导请了一个小时的假,4点钟出发,按照设定的路线:TAXI至五棵松-直 线地铁至复兴门-环线地铁至西直门-13号轻轨直五道口,一路折腾下来,倒是意想不到的快捷——托早退的福,公路畅通、地铁不挤。

寻摸到了地址上的小区,按照号码找到9层,普通的民宅楼,很多住户。一扇门打开,年轻的男主人亲昵的把女朋友迎进家中,我立刻懵了——抓虾的办公室会在这里?还是我走错了?

站在原地打了个电话,还是潇潇同学接的,确认无误后,我敲响了眼皮底下的那扇门。

至 此我终于明白了邮件中那句“我们什么时候下班都可以”是什么意思了。我面前是一个年轻的团队,平均年龄应该不超过27岁,办公室空旷而简陋,墙壁是抓虾 绿,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征显示这里是这个倍受关注的新生网站的“总部”。我猜想他们的住处也该在这附近,直到我7点多起身告辞,他们依然没有“下班”的意 思。

于是曾经以为的“前台接待”、“例行问答”被迅速推翻,我几乎见到了这个团队的全貌,一张张年轻、亲切、热情的脸,先是让我感到意外,随后陡生好感。

住宅的一个居室被当作了会客厅,大大的桌子上一台台式电脑,潇潇同学坐在对面,徐徐开始了“体验测试”。

先是几个例行调查问题:对抓虾的使用感受?对其他同类产品的使用感受?希望增设什么功能?有何改善意见?随着另一位虾米——振宇的加入,话题逐渐深入。大致如下:

1、文章搜索功能;

2、tag外的“星标”设置;

3、抓虾根据个人口味进行频道推荐;

4、设立兴趣组群;

5、豆瓣上的抓虾小组的功能和运作;

6、RSS聚合类工具和del.icio.us书签类工具的定位及整合;

7、抓虾是否要加入广告?

8、“热文排行”的功能及运作;

9、界面颜色的定制;

10、“信息过载”问题,振宇同学提出2点设想,设置数目显示上限及选择性隐藏;

11、节日特别UI的设计以及UI相关产品的推出,关联到网站的粘滞力和FANS效应。

我真心喜爱这样的交流,这一群雄心勃勃想在web2.0的热潮中闯出点名堂的年轻人,以他们的真诚和快乐打动了我。

告辞时,抓虾送给我一个瓷制的杯子做纪念,商标是“雕刻时光咖啡馆”的。真的希望有一天拿到手的纪念品会印有那只可爱的绿色虾米。

从 抓虾出来,天色尚早,在附近的街道逛了逛。这是一个美丽的傍晚,微雨初晴、湿润凉爽。在清华效应的辐射下,每个小店都极具人文色彩。路口的一间“光合作 用”书屋,简直契合的像是亲人,还邂逅了一本寻觅已久的书;各式服装小店,多是粗布的质地、抽象的剪裁;再仰头看看那一座座拔地而起,挂着“SOHU”、 “紫光”金字招牌的写字楼……单单看看这些,我就在心里肯定了自己一万遍,从来不是个安分的人,不要停止流浪的脚步。

2006年7月19日星期三

我爱情景喜剧

人长大了,对自己属性、特点的认识也一步步明晰起来,最近热衷于把自己往标准化模版上套,分出各个领域,然后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述。

比如,关于本性、关于爱情、关于工作、我的缺点、我欣赏的男人……

看来可以再加一条了,我发现自己挚爱的影视剧作品,居然都是情景喜剧!

从10年前的《我爱我家》,到最近热播的《武林外传》,间插着军旅题材的《炊事班的故事》,都霸占着我的硬盘舍不得删除。最近又看了美国那部著名的《friends》,这才知道以前看过的都是小儿科,这部耗时10年、长达240集的剧集,看得我又哭又笑,几乎产生幻觉,以为一走出卧室他们就会在客厅里,叽哩瓜拉说着美语。

听起来有点不酷啊,居然喜爱这样不咸不淡的肥皂剧,之前还一直以为自己够现代,拼命往另类艺术片上靠呢!

可是有什么办法,我太依赖这样相濡以沫般的观赏感受。一天的工作下来总是有点郁闷,身边放上三五零食,躺在床上架着本子,看看那些有趣的老朋友们今天都干了点什么。没有大风大浪、没有海枯石烂,甚至每个悬念都不超过30分钟,却有一种厮守的感觉。

一集集这样不温不火的看下来,仿佛看着一段感情慢慢滋生成长、生根发芽,生成一段有血有肉的岁月,悲悲喜喜,差点当真;仿佛不经意间结识了一位好友,平平淡淡的相处,已成习惯,哪日突然剧终,再想起时,净是暖暖的感动。

想叫温暖别落幕!

我想我该承认孤独了,原来心里还有渴望,这样一碗热汤般的感情。

http://www.douban.com/lpic/s1398263.jpg